一、单项选择题
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
A.刘勰
B.王阳明
C.许慎
D.朱熹
2、“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出自______。
A.《尚书》
B.《周易·系辞上》
C.《荀子·不苟》
D.《礼记·中庸》
3、“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出自______。
A.《论语·雍也》
B.《史记》
C.《汤刑》
D.《孝经》
4、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是在______。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5、历史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族群的代兴。它的朝代是______。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汉代
6、用“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变更的是______。
A.庄子
B.墨子
C.邹衍
D.徐光启
7、《徐霞客游记》的作者是______。
A.徐光启
B.徐世昌
C.徐弘租
D.徐达
8、“牛李党争”发生在______。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9、《步辇图》的作者是______。
A.曹不兴
B.阎立本
C.吴道子
D.张萱
10、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阴阳家是______。
A.商鞅
B.邹衍
C.墨翟
D.惠施
11、古代国家礼义制度大致分为______。
A.“三礼”
B.“四礼”
C.“五礼”
D.“六礼”
12、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问世于______。
A.唐初
B.北宋
C.南宋
D.明初
13、大力提倡“移孝作忠”的是______。
A.汉朝
B.隋朝
C.明朝
D.清朝
14、首次将脉诊法规范化的医学专著《脉经》成书于______。
A.汉代
B.西晋时期
C.唐代
D.北宋时期
15、“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这内容出自______。
A.《离骚》
B.《湘夫人》
C.《九歌》
D.《天问》
16、汉代,将儒学定于一尊的是______。
A.汉文帝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元帝
17、提出“知先行后”观点的是______。
A.程颐
B.王阳明
C.王夫之
D.陶渊明
18、《太平广记》成书于______。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9、“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一诗句的作者是______。
A.李白
B.杜甫
C.陆游
D.苏轼
20、《法华经》源于______。
A.伊斯兰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佛教
21、提出“五十而知天命”观点的是______。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22、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它就是______。
A.程朱理学
B.玄学
C.禅学
D.宋明理学
23、汉语词汇对其他民族词汇的广泛吸收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停息,“车站”的“站”,就是借用于______。
A.满语
B.蒙古语
C.维吾尔语
D.朝鲜语
24、在《乐论》中提出“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观点的是______。
A.季扎
B.白居易
C.荀子
D.屈原
25、王羲之“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的主张出自______。
A.《周易》
B.《文心雕龙》
C.《诗品》
D.《论书》
26、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______。
A.仓颉
B.蔡伦
C.张衡
D.司马迁
27、素有“一汤十变”美称的是______。
A.川菜
B.粤菜
C.湘菜
D.闽菜
28、1907年,发文主张中国废弃汉字,改用“万国新语”(世界语)的是______。
A.黄遵宪
B.梁启超
C.胡适
D.吴稚晖
29、秦代“书同文”正字运动中,把各诸侯国原有的文字统一______。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30、骈文体是汉代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全盛期是在______。
A.秦朝
B.汉朝
C.南北朝
D.隋朝
二、多项选择题
31、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______。
A.长城
B.杭州西湖
C.大足石刻
D.福建土楼
E.五台山
32、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有______。
A.黄山
B.泰山
C.峨眉山
D.武夷山
E.长白山
33、属于清代的文学作品是______。
A.《红楼梦》
B.《儒林外史》
C.《聊斋志异》
D.《桃花扇》
E.《水浒传》
34、古代晋商曾有四大商帮,分别是______。
A.船帮
B.驼帮
C.车帮
D.马帮
E.黑帮
35、道教信仰老子的“道”,把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三个世纪。它们分别是______。
A.洪元
B.太元
C.混元
D.太初
E.太昊
三、名词解释题
36、文化名称中的“文”
37、物质文化遗产
39、商幌
40、祭灶仪式
四、简答题
4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42、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43、“天人合一”观念的含义。
44、元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45、传统商业活动的类别。
46、宗族事务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
47、为什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很大?
48、怎样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