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848年2月,______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法兰西内战》
2、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______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 B.理论和实践 C.时间和空间 D.本质和现象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______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4、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忽视了______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5、______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
6、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一对范畴是______
A.可能与现实 B.原因与结果
C.本质与现象 D.必然与偶然
7、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其中肯定因素是指______
A.事物内部精华的因素 B.事物内部糟粕的因素
C.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因素 D.事物内部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8、______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感觉 B.意志 C.理论 D.实践
9、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中会导致______
A.唯理论 B.教条主义 C.绝对主义 D.经验主义
10、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______的表现。
A.唯物辩证法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
1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是指,社会的发展______
A.等同于自然界的发展 B.不会受人的影响
C.是真正自然力作用下的发展 D.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12、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实现的程度取决于______
A.它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符合的程度 B.人的意志坚定与否
C.人的动机善良与否 D.支持者人数的多少
1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______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14、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______
A.发扬前人基础上的所有经验 B.固守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恶性竞争
1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______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16、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归根结底是以______为评价标准。
A.个人进步和个人绝对自由 B.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C.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 D.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17、哲学家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这一观点是______的真理观。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8、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______、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A.宗教道德方面 B.自然地理环境
C.历史政治方面 D.情感精神方面
19、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______
A.改革 B.开放 C.稳定 D.发展
20、坚持______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
A.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 B.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D.市场经济与计划调节
2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______
A.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22、下列关于中国梦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世界大同是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完全一致
C.中国梦坚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
D.中国梦关注的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而非具体的个人的利益
23、立足新发展阶段,______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A.实现新增长方式 B.推进新发展方式
C.构建新发展格局 D.贯彻新发展理念
24、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A.习近平经济思想 B.习近平法治思想
C.习近平强军思想 D.习近平外交思想
25、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是______
A.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
D.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26、习近平指出,坚持______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A.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D.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
27、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______
A.扩大党组织规模和数量 B.加强党的领导
C.保持党的纯洁性 D.保持党的先进性
28、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以党的______为统领。
A.政治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纪律建设
29、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中,明确提出坚持以______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共商共建共享 D.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30、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和平斡旋下,______于北京举行的会议上宣布,两国在经历长达七年的深度冰冻期后恢复外交关系,这标志着分裂中东的一大敌对关系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
A.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B.伊拉克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C.伊拉克和伊朗 D.伊朗和沙特阿拉伯
二、多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3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包括______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生物进化论 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______领域。
A.自在自然 B.物质生活
C.政治生活 D.精神生活
3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______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次伟大飞跃
D.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34、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由于它______
A.适应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要求
B.回应了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
C.顺应了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D.反映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新特征
35、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______
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D.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第二部分 主观题
三、论述题
(共18分)
36、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说明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四、材料分析题
(每小题14分,共42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21年11月11日)
材料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摘自《中国共产党章程》(2022年10月22日)
材料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相继形成的理论、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摘自光明网(2022年8月18日)
问题:
37、根据材料1,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38、根据材料1和材料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哪些理论组成。
39、根据材料2和材料3,简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自《光明日报》(2011年5月18日)
材料2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我们党历经百年奋斗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在壮阔新征程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理论创新创造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为我们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提供了根本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0日)
材料3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摘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问题:
40、根据材料1和材料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41、根据上述三组材料,运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原理,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要性的理解。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明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摘自人民网(2022年3月20日)
材料2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摘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
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材料3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摘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
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问题:
42、根据材料1,谈谈你对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的理解。
43、根据材料1和2,说说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44、根据材料2和3,说说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