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年真题 > 专升本 > 四川 >

2025四川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5-09-05 21:13:10   爱真题   451 

一、选择题

1、“尖”字的构造方式属于造字法中的______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中“劝”的意思是______

A.奋勉    B.劝告    C.劝诫    D.阻止

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中“襁”字用法相同的是______

A.步余马兮山皋    B.则修文德以来之

C.越鸟巢南枝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的是______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C.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下列句子中的“其”与“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中的“其”意思相同的是______

A.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最恰当的是______

A.乡村篮球比赛能够出圈,在于其野生的纯粹与广大村民的激情

B.日本将军战无不胜,却被中国打得现出原型

C.我市去年GDP上升了整整100多亿

D.某人对农村的各项发展很尽心,遇到疑难问题就去垂询某某农业大学的王教授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类诗歌,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其中的《离骚》最有名

C.《昭明文选》又称《文选》,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

D.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司马光、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8、下列作品中,属于文学理论著作的是______

A.刘义庆《世说新语》    B.刘勰《文心雕龙》

C.马致远《汉宫秋》    D.归有光《项脊轩志》

9、下列作家、作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郭沫若——《屈原》    B.闻一多——《红烛》

C.王蒙——《青春之歌》    D.莫言——《红高粱家族》

10、下列选项中,作家、作品与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司汤达——《红与黑》——于连    B.卡夫卡——《变形记》——格里高尔

C.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爱玛    D.托尔斯泰——《复活》——聂赫留朵夫

二、填空题

11、______,言笑晏晏。(《诗经·氓》)

12、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鲁迅《自嘲》)

13、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4、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白居易《长恨歌》)

15、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______。(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6、天戴其苍,______。(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4分)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①,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②,芊䱉

;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墨子·节用上》)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烝,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墨子·节用中》)

(有删改)

【注】①圉:抵御。②清:凉爽。

17、翻译下列句子。

(1)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

(2)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

18、墨子的“节用”主张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上述文段简要概括。

四、古诗词阅读,(本大题共10分)

19、画鹰①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②,苍鹰画作殊。

掇身思狡兔③,侧目似愁胡④。

绦镟光堪擿⑤,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题画诗。②素练:作画用的白绢。③掇(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④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⑤绦(tāo):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镟(xuàn):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擿:同“摘”。

诗人如何评说画中的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和合共生:DeepSeek的文化哲学意蕴

余潇枫

当全球科技界还在争论AGI(人工通用智能)的伦理边界时,DeepSeek以“数字龙”之姿,已将《周易》“保合太和”的古老智慧注入算法内核。这款根植东方哲学的大模型,通过三个维度重构了数字化生存的人机关系:技术整合的和合性、系统交互的共生性、知识传播的共享性。

一是技术整合的东方解法:和合性。“和合”是达成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境界的关键路径,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宽容性,而且也体现出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协作性与平衡性。DeepSeek的特征是汇合传承现有数字技术,和合共创当代前沿数字成果。DeepSeek的蒸馏技术凸显了知识整合压缩和高效传递,将“和而不同”融入“混合专家系统”的创造性扩展中,对英伟达芯片、开源算法等“数字本草”进行配伍,在保留知识密度的同时降低算力消耗,进而达成了万亿参数模型的知识密度有效迁移至千亿级模型的目标。这正是一种在和合中提炼、在提炼中生成的创化过程。

二是系统交互的生态进化:共生性。任何一个演化系统,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交合、共生交融的和合体。“天人合一”是共生思想源起的最早哲学理念。正如龙图腾融合多元生物特征,DeepSeek的交互系统集成了NLP(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多模态技术,其强大功能呈现的是其内生的逻辑推理与外生产业链接的交互共生。个体接入DeepSeek,一部百科全书就生成了;产业接入DeepSeek,一类新的“AI+行业”就成为了可能。在云南梯田,农民通过语音交互获取种植建议,系统整合气象数据、土壤成分和市场供需,实现传统农谚与卫星遥感的数据共生。DeepSeek使人们跳入数字化海洋,被巨量知识库包裹,被涌动创新波逆袭,被瞬时信息潮湮灭。一种一个人就能拥抱整个世界的感觉油然而生,甚至能去想象飞出地球般的“共生型”星际文明雏形。

三是知识平权的技术实践:共享性。“和合”逻辑的合理性在于场域中关系各方都具有共生性,这种和合共生性是包容的、开放的、互惠的、共享的。DeepSeek坚持“开源”原则,是一种具有彻底开放性的共同享有,它超越了企业间的技术壁垒、国界间的地缘隔阂、人际间的种族等级以及性别年龄等等的社会先在差异性。DeepSeek好像一下子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数字科幻世界,以前需要从学校、医院、研究所等专门部门获得的专业知识竟然可以在网络空间随手点击可得与反复充分共享。开源代码库日均下载量突破20万次,其中35%来自发展中国家,这种知识共享正在跨越“数字鸿沟”。DeepSeek不仅是随身带的图书馆,而且还是一个强大的“外脑”帮你逻辑推理、形成决策、撰写文案、议定计划以至心灵沟通与对话等。印度乡村教师借助微调后的本地化模型,可用12种方言生成教学课件。人类真正进入了“‘机’不可失”的开源、开放与共生、共享新时代。

随着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令人着迷的“数字地球”渐渐展露显身,“数字文明”使得“土地为界、主权为本”的国际关系传统转向“数域为界、以数权为本”全球国际关系新时代。“政治或权力天下主义”将被“知识天下主义”所替代。但共享性也面临挑战:医疗等敏感领域的知识开放需在数据隐私与公共福祉间寻找平衡,这恰是“致中和”思想在数字时代的实践命题。尤其是当“知识天下主义”遭遇地缘政治壁垒时,Deepseek提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动态平衡与和合共生式的“数字太极”——通过技术层的开源共享消解文化层的认知偏差,在算法中内嵌“求同存异”的交互机制。这条东方“数字龙”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算力超越或参数竞赛,而在于证明了:源自《周易》的“和合”智慧,能够成为化解AI伦理困境的元算法。DeepSeek是“知识天下主义”与“知识平权”的新旗手,它树起了承前启后、和合共生的人类数字文明里程碑,从而为东方和合共生文化向世界传递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有删改)

20、结合文本分析“数字鸿沟”在文本中的含义。

21、DeepSeek的文化底蕴体现在哪些方面?

22、请概括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陆城粮仓记

学群

①这些年有过好几次机会,却一直不曾到一座粮仓里面去过。这一次到陆城倒是不期而遇,从粮仓开口一直进到它的腹腔,像一粒稻米那样停在里面。接着又像那些看守粮食的人走上粮仓高处的栈道,从粮食们的天空走过。

②小时候倒是去过生产队的保管室。那里头除了稻谷,还有棉花油料农具化肥和农药之类。就因为里头住着粮食,保管室的房子是全生产队最好的。人住的地方可以有屋漏水,墙上可以有裂缝,地板可以上潮,粮食住的地方不行。爷爷的说法是,吃过白米饭就知道,粮食比人金贵,生产队没了谁都行,谁没了粮都不行。

③一个人在农村长大种过田,也就跟庄稼一起生长过,就知道种子会在泥里头翻身扎下根长出叶瓣来,知道禾本植物会分蘖,一粒稻种可以抽出几根稻穗,每一根穗条又可以排出好些稻粒来。知道人类因为与这些禾本植物相遇,才有了余粮有了粮仓,从而也就有了大型号的人类社会。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他的食物。

④陆城地处长江中游的丘峦与平畴地带,气候适宜禾本植物生长,加上临长江得水运之便,是天然的粮仓之地。陆城之为陆城,据说是因为三国时候东吴的陆逊,说他当年以此为据点囤积粮草,遂有了后来的陆城。看着是陆逊造就了陆城,掉过头一看又似乎是这块地方水土粮草成就了陆逊。不管怎样,打一开始陆城就与粮食有关是实。现在的陆城粮库,始建于1952年,两栋苏式仓库外加一栋粮油供应站,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它们与之后陆续建起的几栋粮仓一起,成为湘鄂交界处一处规模较大的集中储备和中转仓库。如今,两栋苏式仓库已不再存储粮食,云溪区已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正是这,一个进过生产队保管室的人得以进到一座大型粮仓里。

⑤偌大的房子空荡荡的,一个人填进去就像一颗细小的谷粒,只觉得世界很大人很小。想要说点什么,声音从嘴边开始旅行有些到不了边。七十年的粮仓,不知道有多少粮食从入口进来,在这里停留,又被运了出去。就想起沧海一粟那个词,海里头不是水吗,为什么不说沧海里的一滴水,而要把粮食扯过来呢?说海无非是极言其大,选取粟米来代表小,大概因为无论水滴还是沙子,都不及粮食离人那么近。那个里边藏着一点点生命的细小颗粒简直就是人自己。我们的血液中我们的基因脉络里,哪一处不是粮食?把一粒粮食放进无边的空阔与时间的长流里,人一下就有了切身的感受。

⑥我收割过稻子。稻秆在往上长的时候是那样挺拔,足以把抽出的稻穗举起,把一生的事业撑持下去。等到上面的谷粒渐渐成熟,它们也像上了年纪的人那样弯起了腰身。那些中空的秸秆好像从种子那里就已经懂得,它们长出来只是要把来自泥地的水分和养料送往谷粒那里,留给自己的刚好够它们完成这些。谷粒熟了它们的身子也就软了。接下来的一切就像赴约似的,那些前来收割它们的镰刀恰好弯成新月的形状,那些拿着镰刀的人同样弯下了腰身。再往下,天与地在稻子身上达成的那份果实,就带着那一年的阳光和雨水进入粮仓,进入到人的生活之中。

⑦从粮仓高处的人行栈道上下来,我想起很多年以前去半坡遗址,一眼看到泥地上储存粮食的窖穴圆溜溜地窝成一种呵护的样子,人与粮食之间的那份亲情仿佛全都在那圆溜处。后来在博物馆看到那时候留下来的已经碳化的粟米,还有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与石器。六千多年过去,人早已化入尘土,在半坡人的身后,出来代表他们的是粮仓和粟米,还有他们用过的那些器具。

⑧阅读粮仓,是在阅读一颗稻粮的生命行程,也是在阅读我们自己。我们这些身上装着稻粮在地面行走的人,穿上西装打着领带,顶着各式各样的帽子揣着不同的名片,叫作这个叫作那个,就像有的稻粮叫作糍粑有的叫过桥米线,有的还成了爆米花。可是最基质的部分好像跟半坡时候没有太大不同,粮食还是粮食,我们则是那些吃粮的人。进入AICG时代,人似乎可以生活在模拟的世界里,食物好像不能模拟。

(有删改)

23、文段中的“沧海一粟”在文中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4、文中第⑥段多处运用到拟人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25、本文题目是“陆城粮仓记”,为什么要写粮仓保卫和遗址?

六、应用文写作,(共20分)

26、新城职业技术学院有多名学生被诈骗。请你以学生会的名义面向全体学生写一篇关于“提高防诈防骗意识”的倡议书。

要求:格式正确,内容清楚明确,用语规范,合乎文体特点。

七、文学写作,(共50分)

27、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会取代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未来将更需要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撰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

  --   -- 下载真题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