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年真题 > 事业单位 > 吉林 > 面试 >

2021吉林事业单位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7月26日)

 2023-06-05 15:57:55   爱真题   907 

说明

欢迎你来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仔细看题,认真准备,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把握好时间。准备完毕即可开始作答。

题目

第1题:

清华大学走秀引争议,模特全是“眯眯眼”,很多模特甚至专门在妆容方面延长了眼尾,将眼型刻意拉长。有人认为这是为了接轨国际,也有人认为这是严重的文化不自信,盲目地迎合西方审美。你怎么看?

第2题:

建党百年诗朗诵上的4名领诵火了,其实,另外还有6名未能上场的预备领诵员。近日,这6名未能上场的预备领诵员也上了热搜。你怎么看?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题目。题目主要阐述的是清华大学走秀模特全是“眯眯眼”的现象,并且提供对该现象两种不同的评价,考生需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并且进行“重分析和抓落实”,下面结合题目具体分析:

审题点1:“清华大学走秀引争议,模特全是‘眯眯眼’,很多模特甚至专门在妆容方面延长了眼尾,将眼型刻意拉长”

这句话是题干的背景,在西方语境中,“眯眯眼”是他们社会对亚裔族群的刻板印象,被故意模仿的时候会被普遍认为带有嘲讽意味,再加上题干强调的词语是“全是”“专门”“刻意”,说明这场走秀中出现的“眯眯眼”现象并非个例,可以肯定这些学生并没有歧视自己人的想法,但也不可否认他们受到西方对亚洲人刻板印象的影响,这是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开头明确表态不赞同不支持这种艺术呈现方式。

审题点2:“有人认为这是为了接轨国际,也有人认为这是严重的文化不自信,盲目地迎合西方审美”

这句话是不同人对于这种走秀的评价。第一种看法理解走秀,认为是为了接轨国际,但是接轨国际的同时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所以第二种看法较为正确,强调这种现象存在的危害,不仅不利于清华大学自身的形象,更是体现了一种严重的文化不自信。而深究其背后原因,考生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层面是学生缺乏文化传承意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客观层面是学生盲目迎合西方审美,也说明了中国服装设计领域话语权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主体进行入手,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品的指导审查,高校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各个高校与国际也要加强交流合作,重点推广中国审美标准,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升中国设计领域话语权。

本道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表明态度,支持第二个观点;其次,阐明危害问题;再次,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原因;最后,从不同主体层面谈对策。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清华大学身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学府,教育上追求国际化路线无可厚非,但是我不赞同清华大学这场艺术呈现形式,支持题干中第二个观点。

在这场走秀中出现的“眯眯眼”或者是一些“延长眼尾的妆容设计”的确与中国主流审美存在较大差异,契合了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既不利于清华大学自身的形象,让群众为清华大学美院的未来感到担忧,更是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和发展。

清华大学代表着中国顶尖大学在国外的名声,需要我们深究走秀设计背后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一是学生缺乏文化传承意识。学生在设计时装走秀时,只专注于自身作品的美感和风格,更在意如何融入主流时尚圈,而不关注其设计元素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忽略了其在国际社会中讲好中国故事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二是中国服装设计领域话语权不够。服装设计的概念来自西方,一些国际上艺术奖的评奖体系、评奖标准都是由西方来决定的,使得他们拥有对“美”进行定义的权利,而当我们无法输出审美标准时,就只能被迫追随、模仿别人的审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因此,为了在国内弘扬真正的美感,进一步加强中国美学的话语权,我认为还需要做到多措并举。

一是加强指导实践。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和走秀的指导工作,随时为学生解决各类问题,此外也要加强对作品的审查工作,对于创作中出现的不符合主流价值观、重大原则性错误必须及时指出,提出修改意见,确保创作作品体现出专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各个高校内通过开班会课、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方式宣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美术、服装设计等专业学生在创作中善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真正表达出中国美学。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原则,与其他国家院校之间开展学术和艺术交流,在交流中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的原则,既要重点推广中国审美标准,也要有鉴别地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升中国设计领域话语权。

。。。

注:篇幅有限,完整版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

  --   -- 下载真题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