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年真题 > 事业单位 > 重庆 > 面试 >

2022重庆事业单位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大足区)

 2023-06-12 15:04:24   爱真题   681 

说明

欢迎你来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仔细看题,认真准备,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把握好时间。准备完毕即可开始作答。

题目

第1题:

有一些企业歧视新冠康复者,不聘用新冠康复患者,或者是随意辞退阳康人员,对此,你怎么看?

第2题:

你单位聘请了一位专家来指导项目,但是专家给出的指导意见不符合你们当地实际,你该怎么办?

第3题:

你是办事大厅的负责人,有一辆汽车冲进了办事大厅,导致玻璃门损坏,还有一个群众受伤了,你该怎么办?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是一道社会现象题目。题干介绍了企业歧视新冠康复者的做法,具有鲜明的负面倾向,考生可在否定表态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现象的危害,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下面结合题目具体分析:

审题点:“有一些企业歧视新冠康复者,不聘用新冠康复患者,或者是随意辞退阳康人员”

本题题干较为简短,开篇就对题干的核心事件进行了概括,即“企业歧视新冠康复者”,具体表现为“不聘用新冠康复患者”或“随意辞退阳康人员”,这些企业的做法属于就业歧视,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就业促进法》第26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也有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因此企业的做法首先是违法的,侵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不仅如此,歧视传染病康复者,也是缺乏责任心、同情心的表现,对职工缺乏人性关怀,“落井下石”,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口碑,久之还会对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企业之所以会歧视新冠康复者,是因为很多企业管理者对新冠病毒缺乏深入的了解,过度解读了新冠病毒会出现的后遗症和“复阳”的概率,且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企业就业歧视的违法成本较低,很多劳动者在遭受到歧视后往往也觉得“算了”,或不清楚具体的维权途径,维权意识不强。

基于此,针对企业歧视新冠康复者的做法,不仅要寄希望于企业自身有担当、有责任,加强对新冠的了解,避免因愚昧而产生就业歧视;还需要人社部、司法机关等主体应积极发挥监管职责,加强对各类企业的监督,杜绝企业对阳康人员的歧视性对待;需要劳动者通过申请劳动仲裁、提起民事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获得相应的赔偿;需要新闻媒体提高重视,通过专栏报道、专家访谈等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就业歧视的关注。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是:首先,明确表态,否定企业歧视新冠康复者的行为;其次,全面分析,一是谈谈企业的相关做法对劳动者、社会道德等带来的负面危害,二是可以简要阐述企业歧视新冠康复者的原因;再次,做法建议,运用主体分析法,谈谈公主体、企业、劳动者等主体对克服就业歧视能做出的努力。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企业歧视新冠康复患者的行为是典型的就业歧视,愚昧且违法,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坚决抵制。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

首先,侵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一方面,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企业在招聘和用人的过程中对阳康人员区别对待,侵害了相关公民的劳动权;另一方面,劳动者被随意辞退,原有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间接遭受到了财产损失,加剧了其生活压力,影响生活质量。

其次,突破了社会的道德底线。相对于其他人来说,阳康人员需要更多的时间恢复健康,本应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包容,然而企业因此拒绝招录或辞退阳康人员,是缺乏责任心和同理心的表现,对企业内的职工缺乏人性关怀,如果放任企业歧视阳康患者,可能在学校、社区等更广的群体范围内产生歧视现象,败坏平等互爱的道德风尚。

而之所以会出现歧视新冠康复者的情况,不仅是因为企业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对新冠病毒缺乏了解,过度解读了新冠病毒的后遗症和“复阳”概率,还与相关部门较弱的监管力度、劳动者较低的维权意识有关,企业就业歧视行为的违法成本较低。

所以,为了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杜绝企业歧视阳康人员的行为,各方主体需要共同发力:

第一,充分发挥监管职责。人社部门、司法机关等主体需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监督,关注各类企业的招聘启示、劳动者的仲裁申请,为劳动者开通监督举报热线,识别对阳康人员的歧视性信息,并通过约谈企业负责人、提高相关仲裁及诉讼办理效率等方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着力打造良好口碑。从企业的角度看,一是要加强对新冠病毒的了解,避免对“复阳”等情况的过度担忧,平等看待阳康人员;二是要转变经营理念,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社会声誉,将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关怀、对阳康人员的平等接纳打造成吸引、留住人才的亮点。

第三,提高相关法律意识。广大劳动者可以通过阅读法律条文、进行法律咨询等方式加深对维权途径的了解,通过自主协商、申请仲裁等方式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获取相应赔偿;各大新闻媒体也需提高对就业歧视问题的关注度,通过专栏报道、跟踪回访等方式,在全社会内起到普法宣传的作用。

。。。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

  --   -- 下载真题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