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60~70年代,生态学的研究重心转向______。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2、植物在种子萌发和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时出现黄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水分过多 B.温度太低
C.光照不足 D.养分缺乏
3、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下列不属于温度三基点的是______。
A.最高温度 B.最低温度
C.有效积温 D.最适温度
4、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其适用对象的特点是______。
A.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B.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小
C.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大 D.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5、在30个固定监测样地中,共设置150个样方,调查发现共有300株绣线菊,分布于15个样方中,则绣线菊的频度是______。
A.10% B.20%
C.10 D.20
6、根据生活史对策,与旅鼠相比,亚洲象属于______。
A.高内禀增长率的r对策者 B.高内禀增长率的K对策者
C.高竞争潜力的r对策者 D.高竞争潜力的K对策者
7、甲群落与乙群落的物种数目相同,甲群落比乙群落的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甲的丰富度一定等于乙,甲的均匀度一定小于乙
B.甲的丰富度一定等于乙,甲的均匀度一定大于乙
C.甲的丰富度一定大于乙,甲的均匀度一定小于乙
D.甲的丰富度一定大于乙,甲的均匀度一定大于乙
8、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群落演替达到最终稳定阶段 B.群落净初级生产量达到最大
C.外来干扰对群落不再起作用 D.群落与生境的协同性比较低
9、杨树→蝉→螳螂→黄雀→鹰这条食物链中,蝉属于______。
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B.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C.第一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生物量的单位可用kg/(m2·a)表示 B.生态系统生产力越高,生物量越大
C.生态系统发育成熟时,生物量接近最大 D.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活体植物的总质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
11、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______顶极。
12、森林群落的地下成层性主要是指______的垂直分布现象。
13、根据发展方向,演替可分为______、逆行演替和循环演替。
14、与起源于或适应于低纬度地区的作物相比,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通常较______。
15、丹麦植物学家瑙基耶尔将高等植物划分为高位芽、地下芽等多个生活型,其划分依据是______芽的位置。
16、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可以形成根瘤,二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17、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组成的群落结构单元称为______,如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常绿针叶树。
18、森林和草原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可表现在鸟的______增多和某种鸟密度增大等方面。
19、飞蝗在种群密度高而食物缺乏的年份会大规模向外迁出,这种生态适应类型属于______适应。
20、竞争一般可分为干扰竞争和______两种类型。
三、判断题
(共20分。)
21、初级生产力越高,净初级生产力就越高。
22、基于同种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竞争排斥原理。
23、北方树种分布区向南拓展,因受到温度限制常分布于较高海拔区域。
24、森林群落演替的标志是建群种的改变。
25、植物的表型是指植物的基因型。
26、陆生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主要通过根系吸水和叶片蒸腾失水来维持。
27、生态因子包括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等,不包括生物因子。
28、林德曼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得出“十分之一定律”。
29、根据耐阴性,可将树种分为喜光树种、中性树种和耐阴树种。
30、负反馈的作用往往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四、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20分。)
31、光周期现象
32、年龄结构
33、生态入侵
34、生物富集
五、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30分。)
35、简述干旱区植物对水分缺乏的适应特点。
36、捕食者与猎物的性状进化如同一场军备竞赛。简述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生态学意义。
37、简述黑白瓶法测定水体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原理。
六、论述题
(20分。)
38、通常食物链上营养级的数量有限,请从能量的角度论述其原因。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