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
1、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______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上面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______
A.展示 B.昭彰 C.昭示 D.表达
2、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好数字经济发展,金融业______。抓住机遇,赢得主动,金融业要放手拥抱数字经济时代,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产业,不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培育新优势。
在上面这段文字横线处填人的成语,最恰当的是______
A.责无旁贷 B.机不可失 C.义不容辞 D.大有可为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_____
A.寥廓 膏腴 格物致之 B.翡翠 庠序 诒笑大方
C.亵渎 铁砧 走投无路 D.凋敝 裨益 迷天大罪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5、从政策沿革来看,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时,治理政策通常先从拉动内需的角度去设计。实际上,______。许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传统产业产能需求还非常大,外部市场正在帮助解决内部需求不足的问题。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______
A.化解产能过剩还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 B.外部需求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突破口
C.化解产能过剩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 D.一味依赖市场扩容也仅仅是缓兵之计
6、人们在评判手机拍照功能时,总是直观地认为手机像素越高,拍照效果越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成像原理来看,像素值的大小对生成的图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手机的图像传感器面积一定的时候,像素值越高,单位像素面积就越小。而单位像素面积又直接影响到进光量,单位像素面积越小,图像传感器上进光量就越少,拍摄出的照片就会变得灰暗模糊;像素值越低,单位像素感光面积大,感光性能更好,因此在成像的高感光画质以及画面层次等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紧接着这段文字最应该谈的是______
A.阐述像素的定义及其提升途径 B.介绍提高手机拍照效果的技巧
C.揭示进光量与像素值间的关系 D.指出影响手机成像效果的因素
7、某高校直播毕业典礼时,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下列留言中所引用的古诗文,不得体的一项是______
A.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
B.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C.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题弟侄书堂》)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8、《范进中举》一文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范进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文中范进参加的乡试是在哪个季节______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古代官署衙门卯时开始办公事,查点到班人员叫“点卯”。“卯时”指的是______
A.3时至5时 B.5时至7时
C.7时至9时 D.9时至11时
10、下列古诗词中的描述与我国古代山水名胜对应正确的是______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西湖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黄山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洞庭湖
D.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
11、下列诗句中运用了典故的是______
A.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B.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2、下列诗句名言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______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李商隐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C.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
D.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白居易
1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诗化小说的是______
A.《哦,香雪》(铁凝) B.《大淖记事》(汪曾祺)
C.《爸爸爸》(韩少功) D.《奶奶的星星》(史铁生)
14、下列关于现代作家、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
B.叶圣陶创作的《稻草人》,与茅盾的《子夜》一道成为现代长篇小说的真正开端
C.施蛰存创办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D.卞之琳的《一代人》寄托了一代人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渴望与执着追求
15、下列选项中,作家、国别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______
A.大仲马——法国——《基督山伯爵》 B.果戈理——俄国——《死魂灵》
C.海明威——美国——《喧哗与骚动》 D.哈代——英国——《德伯家的苔丝》
二、阅读理解,(共3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非选择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与匠人
叶廷芳
①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自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的作为。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
②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还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难怪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要求建筑师掌握十一门知识,其中有的知识门类看起来与建筑毫不相关,如医学、心理学等,实际上它们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③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原创的美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这种制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更谈不上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离上述维特鲁威要求的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自负的师傅还往往坐井观天,让徒弟“高山仰止”。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他们的宿命。只有个别的天才人物才有可能成为例外。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
④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顽固性相适应,中国的“匠文化”是非常强大的。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技术人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代意义上的“家”的地位。例如,我们有举世无双的木构建筑,但“鲁班”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的身份;我们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戏子”的地位;我们也不乏世界一流的美术家,他们照样被称为“画匠”!这种培养匠人与贬低杰出人物的“匠文化”的长期延续,造成了我国艺术家相当普遍的“匠人心态”,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须知,灵气乃是艺术个性的灵魂,而匠气则是平庸的同义语。纵览我国的艺术史,具有这种匠人心态的艺术家和带有匠气的作品何其多也!
⑤正是这种被动性的匠人心态,我们的艺术史少有更新换代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缓慢的、渐进式的发展。其实,更新换代才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反叛则是这种变革的动力。一位现代意识觉醒了的艺术家这样说:“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其实是一致的:传承并不在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在于前人的创造精神。而真正传承了这种精神的,从艺术史上看,无不见之于那些敢于反传统的人之中。事实上,正是那些反传统的人才开了新思潮的先河,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只要回顾一下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美术中的毕加索、音乐中的勋伯格、舞蹈中的邓肯、建筑中的高迪以及文学中的卡夫卡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的文学、艺术家都以重复为忌、为耻,每一件创作都必须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否则你就有可能沦为“匠人”的危险。
(有删改)
16、对第②段列举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一事例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强调原创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知其奥妙而难以言传
B.说明画作《蒙娜丽莎》因出自“巨人”之手而让人折服不已
C.揭示多种知识门类的糅合发酵对艺术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表明艺术作品酝酿时间越长、创作灵感越新鲜就越有生命力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综合知识丰富的大脑易于创造出杰出的作品
B.西方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制度更容易培养出艺术家,要优于中国教育制度
C.“匠文化”影响力强大,中国艺术家深受影响,创造灵气不足,社会地位也不高
D.艺术家与匠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作品中是否存在灵气,因此艺术的本质在于原创
18、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②③段通过对比阐述了艺术家与匠人的不同
C.第④段承接上文,分析中国“匠文化”及其特征
D.第⑤段总括了上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9、文章对“匠文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0、请结合文意,以《红楼梦》为例说明文学艺术“传承与反叛”的关系。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盂珙传
《宋史》
①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父宗政时为赵方将,被檄援枣阳,临阵尝父子相失,珙望敌骑中有素袍白马者,曰:“吾父也。”急麾骑军突阵,遂脱宗政。以功补进勇副尉。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寨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金人遁,以功升下班祗应。十四年,入谒制置使赵方,一见奇之,辟光化尉。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
②端平二年,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时暂黄州驻扎,朝辞,上曰:“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功绩昭著。”珙对曰:“此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之劳,臣何力之有?”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兼知光州,又兼知黄州。
③三年,珙至黄,增埤浚隍,搜访军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制拜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协,交章于朝。珙曰:“国事如此,合智并谋,犹惧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岂不愧廉、蔺之风乎?”驰书责之,隆之、大雅得书大惭。大元兵至三川,珙下令应出戍主兵官,不许失弃寸土。权开州梁栋乏粮,请还司,珙曰:“是弃城也。”栋至夔州,使高达斩其首以徇,由是诸将禀令惟谨。
④珙以身镇江陵,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有删改)
2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急麾骑军突阵,遂脱宗政
麾:率领
B.讫葬趣就职
趣:通“促”,催促
C.权开州梁栋乏粮
权:代理
D.使高达斩其首以徇
徇:依照,按照
22、下列加点字的同性为动词的是______
A.父宗政时为赵方将 B.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C.蜀士聚于公安 D.请帝题其榜赐焉
2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前来边境归附的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并放贷给他们
B.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并放贷给他们
C.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救济
D.前来边境归附的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救济
24、第②段孟珙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语气回答皇上的三次提问。请任选其中两个“对日”的内容加以分析。
25、简要分析第③段孟珙对陈彭二人“不协”、梁栋弃城的不同处理策略。
三、古诗词鉴赏,(共15分。)
菊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罗含:据《晋书·罗含传》:罗含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阶前皆种兰菊。后来在诗文中常用为才人或退仕后托身有所的典故。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26、请赏析这首诗中“融融”二字的妙处。
27、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8、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文,(共90分。)
29、请根据以下材料,以××大学校团委的名义写一份活动策划书。
(1)苏州第××届茶博会将于2024年6月举行,为了向更多同学普及和传播中国茶文化,××大学校团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茶文化主题演讲比赛”活动。
(2)比赛安排在2024年3月23日13:00—18:00,地点是新区学正楼301。
(3)演讲内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贴合历史,与时俱进,具有文化意蕴。每位参赛人员的演讲时长为4—8分钟。最后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要求:(1)字数300左右;
(2)内容充实,格式规范,语言得体;
(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信息,如涉及村镇名、校名、人名等,请用××代替。
30、有一个人向插花师学习插花。她刚在篮中将花枝插入一二,插花师就告诉她,哪些枝叶需要剪去。对着插花师手中的枝剪,她本能地用手护住:“不要!”那些枝叶在她的眼中,都是如此美丽,一枝一叶,都舍不得放弃。“要学会舍得!”插花师说。一篮花,在插花师的指导下,在纠结和不舍中插就,在惊喜和自得的目光中摇曳生姿。
阅读以上材料,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