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年真题 > 事业单位 > 江西 > 面试 >

2020吉安事业单位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8月30日)

 2023-03-14 16:10:04   爱真题   517 

说明

欢迎你来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仔细看题,认真准备,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把握好时间。准备完毕即可开始作答。

题目

第1题:

漫画题。边上有个垃圾篓里面堆满了没有吃的食物,一个人趴在桌子上,桌上好多食物没吃,手里提着酒瓶,酒流到地上去了。请拟定标题,并展开谈谈你的认识?

第2题:

假如你在基层开展扶贫,你所帮扶的对象懒惰好赌,不求上进,没有实现脱贫,单位开会决定给你调换一个扶贫对象,你会怎么办?

第3题:

单位节假日放假,安排老王值班,老王临时有事,打电话给我叫我帮他顶岗。单位领导过来查岗的时候发现老王不在,打电话批评了老王,老王很生气,对我有意见。对此,你会怎么办?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是一道漫画题目。需要考生仔细观察漫画,根据漫画提炼反映现象或者观点,继而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进行作答。下面结合题目具体分析。

审题点1:“边上有个垃圾篓里面堆满了没有吃的食物,一个人趴在桌子上,桌上好多食物没吃,手里提着酒瓶,酒流到地上去了”

漫画只出现一个主人公,他趴在桌子上,但是从他手里提的酒瓶、桌子、垃圾篓里可以看出很多食物没有食用,浪费现象十分突出。所以这幅漫画主要反映的是餐饮浪费的现象。

审题点2:“请拟定标题,并展开谈谈你的认识”

题干给出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为漫画拟定标题,只要围绕“浪费粮食”主题进行阐述即可,比如《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文明用餐,杜绝浪费》《守护粮食,不负“粮”心》,也可以体现比喻色彩,比如《舌尖上的浪费》《守护舌尖上的文明》等。第二个要求是展开谈认识,既然浪费粮食现象属于负面现象,考生可以在开头明确表态,比如该现象令人痛心,也可以简单论述其危害,比如消耗粮食资源、加重环保负担等。除此之外,只有深刻剖析其背后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原因层面可以按照主体分析法进行分析,从群众节约意识淡薄、商家唯利是图、缺乏制度约束等方面论证。最后,可以根据原因一一提出对策,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商家主动作为和完善立法条例。

因此,本题的答题思路为:首先,拟定标题;其次简单阐述漫画内容,揭示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明确对现象表态,简要分析现象危害;再次从群众意识、商家心理、法律规定等角度分析原因;最后,根据原因提出加强宣传引导、商家主动作为、完善立法等对策。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我为这幅漫画拟定的标题是《舌尖上的浪费》。

在这幅漫画中,我看到了一个人趴在桌子上,他手里提着酒瓶,但是酒瓶里的酒都留到地上去了,而在他趴的桌面上和他边上的垃圾篓里面都堆满了没有吃的食物。我认为这幅漫画反映了餐饮浪费现象,这种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无节制的舌尖浪费,不仅导致大量粮食资源被无效消耗,倾倒的大量剩菜剩饭也使环境保护的负担不断增加。

究其背后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约意识淡薄。随着近些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节约观念逐渐淡薄,铺张浪费现象有所抬头。尤其是一些群众抱有“爱面子、讲排场”的摆阔心态,在婚丧嫁娶、生日庆祝等聚餐上,点餐标准高、份量多、严重超过了食量,造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

第二,商家唯利是图。一些餐馆饭店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引导顾客超量消费,“吃播”“大胃王”等另类直播更是引发浪费食物的负面效应,靠这种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刺激消费,错拿“胃口”吸引“眼球”,为赚取经济利益而营造出扭曲的餐饮文化。

第三,缺乏制度约束。现有的一些法律中,已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条款,但仅是原则性要求,不具体、不明晰,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而缺乏约束性措施,容易造成管理缺位,监管者只能口头上倡导,对浪费行为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制止。

对浪费粮食的现象,我们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切实维护粮食安全,巩固社会发展成果。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博热搜话题、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号召大家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倡导者、维护者。同时,也要在各个机关单位和学校食堂中推行“光盘行动”,积极倡导科学饮食和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摈弃铺张浪费等不良的饮食消费习惯。

第二,商家主动作为。商家应当根据就餐人数,按照“少量多次、按需取餐”原则对点菜数量进行提醒,且推广“半份菜”和“小份菜”,满足不同数量人群的就餐需求。同时主动提供打包服务,并通过赠送礼品及优惠券等方式,引导顾客不浪费。

第三,完善立法条例。在立法过程中,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规定,明确职能部门、餐饮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责任,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惩罚并重的体制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真正让法律长出“牙齿”。

。。。

注:篇幅有限,答案及解析请下载试卷后查看。

  --   -- 下载真题及解析